女真族是現(xiàn)在哪個民族,女真族首領?

作者|冷研作者團隊-披瀾讀史

字數(shù):3694,閱讀時間:約7分鐘

編者按:1115年,完顏阿骨打上京會寧府建立金國,10年后,覆滅遼國。自此,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崛起,成為入主中原的新勢力。而在覆滅遼國接管其廣袤國土后,金國也必須面臨新的問題:如何在遼闊的北部疆界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?


當時,雖然鐵木真尚未出現(xiàn),蒙古還只是星散在蒙古草原的諸多部落,但蒙古高原上依舊有著韃靼阻卜兩支強大的部落。而等到蒙古崛起之后,曾經(jīng)歸順金國,為其守邊預警的塔塔兒、契丹汪古等部,也紛紛反水,再加上始終未能剿滅的西遼勢力在旁窺伺,這種局面下,如何防守北部疆域,就成了女真統(tǒng)治者最直接也是最現(xiàn)實的問題。


女真族雖然是一個典型的漁獵民族,但在這一問題上所給出的答案和歷代中原王朝并無太大區(qū)別:修建長城。那么,漁獵民族的長城,跟農(nóng)耕民族的長城有什么異同呢?

金朝初年,雖然同樣是長城,金朝所修筑的長城在畫風和結構上,與歷代長城均有明顯不同。事實上,無論是女真人還是元代修史者,都沒有將這些修筑物稱之為“長城”,而是多以“界壕”、“壕壘”相稱。反倒是一些漢人所寫的記事性的著作,繼續(xù)冠之以“長城”之名。明人所修的《元史》,也采用了同樣的說法。

而到了現(xiàn)代,人們對于金代界壕”應不應該定義為長城,一直有所爭論。雖然支持界壕即是金長城的人占據(jù)主流,但問題在于,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質(zhì)疑其長城性質(zhì)呢?這是因為,和其他朝代所修建的長城相比,金長城的確有些另類。

▲金代界壕遺址

它最為另類的地方在于,作為修建時間只早于明長城百年時間的長城體系,它的結構看上去,實在是太過簡陋了。不得不承認的是,金人元朝人以“界壕”、“壕壘”稱呼金長城相當形象。

由于保存和維護的問題,如今我們所見的長城大多為明長城。作為歷代長城中的集大成者,明長城體系完備,以城墻為主體,由關隘、城臺、烽火臺等部分有機結合成一整體。其中關隘是防御重地,城臺可以儲存兵器、糧食等,烽火臺則可以傳遞信息,沿線往往還會設立衛(wèi)所,駐守軍隊,開展屯田。當然了,它最明顯的部分還是它那多以石磚壘砌的城墻墻體。

▲金代長城首先將馬面結構用至長城體系

而金代長城的樣式就簡陋許多了,從實地考察結果來看,現(xiàn)存金長城遺跡,其主體部分多由塹壕和墻體組成。所謂的塹壕,即形狀為倒梯形的壕溝,至于墻體部分,則多半是由挖掘壕溝時取土制作的壕墻。

往往這種就地取材的墻體在堅實程度上無法與明代長城相比,雖然明長城在一些陡峭地段也有夯土筑造的墻體存在,但制作工藝明顯要高過金長城。更重要的是,和明長城給予人難以逾越的威圧感不同,金長城高度也要遠遠低于明長城,因此,甚至有蒙古騎兵策馬翻越界壕突襲的記載,雖然其突破的界壕高度較低,但被騎兵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突破,也足見界壕防御的局限性。

也許正是因為城墻主體的這些問題,金長城才會在城墻外沿留下塹壕作為阻敵手段。另外,金人有時還會建設內(nèi)外兩道墻體及塹壕,以增加敵人突破的難度,只不過,這種“雙壕雙墻”結構施工成本更高,大多只在重要軍事邊界存在。如果不是金長城具備馬面、女墻、關城、烽燧等一系列長城體系的造物,恐怕學者們也很難堅持將這些“界壕”當做長城了。

▲可以大幅度提高守軍射擊范圍的建筑結構——馬面

更讓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,金代長城選址,也并非隨主流。邊堡是長城體系中重要的設施之一,長城城墻本是死物,只有屯駐士兵進行防御,才能有效阻遏敵人入侵。

因此,人們往往會在長城附近,尋找山勢險要地帶修筑藏兵的堡壘??山鹑藚s不一樣,即使不遠處就是有效減少騎兵翻越速度的山丘,修筑邊堡和界壕時依舊會選擇地勢平坦地區(qū)。

難道說,金長城的修筑者們,就如此不走心么?當然不是,金長城看上去雖然簡陋,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。就像前面說的,墻體雖然低矮,但其相關的配套設施里已經(jīng)能夠明顯看出明代長城的影子,事實上,金長城才是最先將“馬面”這種原本為城池、堡壘配備的設施嫁接到長城城墻上的。而這也是金長城相當出彩的一個地方。

▲已經(jīng)幾乎完全風化崩潰的金代界壕遺址

至于金代城墻質(zhì)量遠不如其他朝代,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。作為漁獵民族的女真人,其抵抗北方游牧部落的主力部隊,并非尋常中原漢人王朝常見的步兵部隊,而是以速度和沖擊力見長的騎兵,譬如我們耳熟能詳?shù)?span id="prbzygm" class="candidate-entity-word" data-gid="14728418" qid="6579859809397380360" mention-index="0">鐵浮圖、拐子馬。

當然了,由于金國建國之后,一直傾向向南擴展的戰(zhàn)略,因此,其北部防線的守備力量一再削弱,從天會十一年起到海陵王遷都燕京結束,短短二十年的時間里,原本分布在上京等舊遼地的猛安謀克戶被盡數(shù)南遷,守備金國北境的重任,就落在了塔塔兒、汪古等歸順部落,以及契丹籍猛安謀克戶的身上。

無論是塔塔兒、汪古還是契丹,都是久居邊地,和蒙古高原的諸多游牧部落一樣逐水草而居,弓馬嫻熟,善于騎射。因此,金國北疆的對抗,并非傳統(tǒng)漢族勢力對抗游牧部落的戰(zhàn)爭模式,而是騎兵對騎兵,弓箭對弓箭般針鋒相對。

因此,金國在設計其邊境防御體系時,是以騎兵視角考慮各類防御建筑的作用。說白了,金長城是金人為其騎兵部隊量身打造的專供版長城體系,效用和結構自然不同于歷代長城。

就拿塹壕和壕墻來說,它們對于蒙古騎兵并不具備“拒止”效果。根據(jù)對金長城遺址遺跡的考察,其塹壕的寬度最多可達50米左右,然而大多數(shù)情況,其寬度并不會如此夸張,一些雙壕雙墻結構的界壕,其外圍塹壕的寬度往往比內(nèi)側(cè)塹壕要窄上幾分,寬度大多在10到20米之間。

相對應的,外側(cè)壕墻也要低于內(nèi)側(cè)壕墻。這樣一來,即使外側(cè)壕墻被敵人攻占,利用高度差,守備士兵也可以繼續(xù)用弓箭等投射武器殺傷敵人。

對于小股敵軍而言,由于沒有足夠人手對防御設施進行填埋和損毀,塹壕加上馬面上的士兵,已經(jīng)足以阻止他們的入侵。而一旦發(fā)現(xiàn)是大部隊入侵,守衛(wèi)也可以繼續(xù)利用馬面當做火力點,盡力削弱其實力,并利用烽燧向周圍邊堡發(fā)送信號。以騎兵為主力的金國戍邊部隊,在機動性上并不弱于游牧族群。因此,在界壕體系的拖延下,金國便可從容集結部隊,在關鍵位置繼續(xù)打擊敵人的入侵。

更重要的是,作為防守方,金長城所預留的關口也是其軍隊快速行動、集結的關鍵。長城關口往往設立于防線重要的交通節(jié)點處,有甬道和甕城兩種形制。關口由于需要隨時啟閉,防御力較為薄弱,易成為敵人突破口。

因此,其后方往往毗鄰屯兵的小型邊堡。而當界壕處的守衛(wèi)通過烽燧將敵人大舉入侵的消息傳遞過來后,金國軍隊就可以通過這些關口調(diào)配部隊。與時刻受制于界壕阻隔的入侵者不同,金軍能利用這些樞紐提高行軍速度。無論是在界壕之后集結以逸待,還是繞至敵軍后方發(fā)動襲擊,守衛(wèi)者明顯擁有更大的選擇權。

▲雙壕雙墻結構的金代界壕

因此我們也就能理解,為何金軍修筑的屯兵邊堡和界壕本體,會選擇修建在更加平坦的地區(qū)——對于金軍而言,相比于提高軍隊的集結速度以期雷霆一擊,利用地勢讓駐屯部隊防守反擊反倒是下策。同時,界壕前后地區(qū)地勢平坦,也便于集結完成的金軍發(fā)動騎兵的沖鋒優(yōu)勢。

雖說如此,金代界壕的局限性同樣極其明顯,有明一代對于長城的修筑直到崇禎朝都未曾停止,對于中原政權而言,依靠險塞高墻抵擋游牧騎兵入寇,是無可爭議的百年大計。但界壕的修建,在金國朝堂上卻引來了持續(xù)不斷的爭議,從時間上來看,金代長城也是直到其被蒙古入侵、覆滅后才徹底停止。

但在金國存續(xù)的百余年時間里,從首筑延邊長城到最后嶺南長城南線西北路的最后補完,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金長城的修筑處于完全停滯的狀態(tài),一方面,朝廷中界壕“無益于御辱,而徒勞民”的觀點大有市場,界壕的支持者只能在各種反對意見中見縫插針的開啟工程。另一方面,由于黃河潰堤、洪災旱災的接連發(fā)生,金國能夠調(diào)集給界壕工程的資源,也遠遠低于其他朝代對于長城的支持力度。
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因陋就簡幾乎成為金長城修筑時的常態(tài),事實上,拋開主要為了防備高麗的延邊長城不談,嶺南長城南線可能已是諸長城段中修筑條件最好的區(qū)段,其界壕也多以雙壕雙墻結構為主。

即便如此,這一地區(qū)的界壕和相關配套工事同樣有著多次改造、重修的痕跡,一些邊堡甚至是遼代舊堡翻新后的結果。

不過,如果將金國的覆滅歸咎于長城體系的簡陋或者不完善,卻也有失偏頗。畢竟再堅固的城墻,也無法阻止人心的崩塌。金代北部邊防軍中,除了女真本部的猛安謀克軍外,還有由漢人、契丹人渤海人、奚人組成的各族部隊。

▲金代界壕變遷

金代前期,由于女真人彪悍的戰(zhàn)績和對各族的懷柔政策,雖然金長城體系還未完全建立,其北部疆域的防御并沒有因此而弱化。

而隨著金國統(tǒng)治者的迅速腐化墮落,其對待其他族裔的政策也越發(fā)嚴苛且混亂,到最后,即使是以驍勇善戰(zhàn)著稱的猛安謀克軍戶,都已經(jīng)松散瓦解再無戰(zhàn)斗力。而昔日那些曾對女真俯首稱臣的各族士兵,更是無法忍耐女真的盤剝壓迫,倒戈相向,相比于金代長城的那些缺點和問題,這才是金朝被蒙元所覆滅的根本原因。


參考文獻:

1、《金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及其空間規(guī)劃布局研究》解丹

2、《金界壕與長城》李鴻賓

3、《簡論東北地區(qū)的邊墻與界壕》孟慶旭,魏佳明

4、《關于金長城(界壕邊堡)的研究與相關問題》孫秀仁


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(chuàng)稿件,主編原廓、作者披瀾讀史,任何媒體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,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。部分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如有版權問題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(nèi)容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(wǎng)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  備注: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

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您可能還會喜歡:

發(fā)表評論
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