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年代末、八十年代初的紅巖煤礦工人村很熱鬧。當時那里開辦有一家國營商店,一家食品公司,一家蔬菜店,一所學校,還有十八棟規(guī)劃有序的家屬樓,相鄰的是磚房生產隊(又叫永紅生產隊)。一到夏天,賣冰糕的小販就背著簡易冰柜,從萬盛趕過來賣冰糕。
先說說這個能背的簡易冰柜,一個豎立的長方形木箱,里面加上一層塑料泡棉,起恒溫作用。蓋子用厚厚的棉被捂緊,再搭上一張白毛巾。箱子是綠色的,前面做上兩條背帶,后面印上“冰糕箱”等字樣。賣冰糕的小販一般戴一個草帽,頸上掛一條白毛巾。他們走街串戶,進礦山、下田間,一路吆喝:“賣冰糕啰!”不時會吸引三兩孩童捏著散錢聞聲而去,然后嚼著一支冰糕喜滋滋地回來。
我不知道這樣一箱究竟能裝多少支冰糕,也不清楚進貨渠道(后來聽說他們是冰糕廠職工),只知道他們最喜歡在學生上學、放學期間,停留在紅巖子弟校校園周圍,一般要不了多久就會賣完。然后乘纜車到平硐,趕回萬盛進冰糕,趕著學生下午行課的時間,好再賣一箱冰糕。
記得那時只有三種冰糕:一種是白冰糕,四分錢一支;一種是豆沙冰糕,五分錢一支;一種是牛奶冰糕,六分錢一支。所謂一分錢一分貨,牛奶冰糕口味當然最好。不過像我們這些農家孩子,家里一般都不會給孩子準備零花錢,自然冰糕味道的好壞,實際上是工人子女、教師子女、干部子女才能享受和議論的“特權”。
我第一次吃冰糕(其實應叫嘗冰糕),還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,按時間推算應該是1979年春夏之際。一天中午放學,我與鄰家伙伴李龍信結伴而行,正好碰上居住在平硐的韓莉同學,現(xiàn)在也回憶不起幾個小孩子,當時是怎么談到一起的,反正就是我倆送她到了平硐,她就給我們買了一支白冰糕,我倆在向上行駛的纜車上,輪流吃這支“護花”換來的冰糕。天氣很熱,一不小心,冰糕化了,掉在纜車外,手中只剩下光光的小木片。我倆你看著我,我看著你,焉答答,懶洋洋地回家了。
后來政策放寬,一些腦袋轉得快的人開始琢磨起生意經。他們先是擺起地攤,逐漸發(fā)展到用一些舊木條、竹竿、油膜氈、石頭、磚塊……在路邊蓋起氈棚屋,所賣的商品也有冰糕。那些走街串戶的冰糕工人漸漸地就退出了歷史舞臺,但在一些不太發(fā)達的山里農家,還能聽到“賣冰糕啰”那熟悉的叫賣聲。
但冰糕是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,這一舶來品能夠飄洋過海,并在中國廣袤的土地生根發(fā)芽,進入千家萬戶,當然有其吸引人的道理。那么,冰糕的故事也得延續(xù)下去。
八十年代,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,土地讓人看到富裕的希望,大家都一改集體記工分時期的懶惰,變得十分勤快。一些鄉(xiāng)親漸漸感到家里勞動力不夠,而一河相隔、站在山腰就能看見對面炊煙裊裊的青山鄉(xiāng)親又有許多農閑時間(因為青山是農業(yè)隊,種的蔬菜主要自給自足,不像菜蔬隊每天都需要翻土勞作),他們就三三兩兩到這邊來下力,以換取一點錢補貼家用。這種行為現(xiàn)在就叫打短工,但當時人們思想不開放,像這樣明顯存在雇傭關系的事件,讓人回憶起地主與貧農的關系,不敢接受。因為再往前溯三十年,許多人都經歷了土地革命。
任何時代,吃螃蟹的人總是有的。我記得最先雇傭青山農民朋友的是張家院子的張海云(去世多年)。他會陰陽算卦,后來有人稱他為“張神仙”,又當過生產隊的隊長,有膽量。他先是請一兩個青山那邊沾親帶故的熟人,對外就說是親戚來幫忙。慢慢大家都習慣了,比如到了收包谷的時候,往往會托在工人村辦事的青山鄉(xiāng)親回去物色幾個人,過來幫襯一下。我家也不例外,除了準備必要的煙酒、飯菜、工錢,看著他們大汗淋漓,往往會端上一個銻盆,到工人村攤販那里買上一打白冰糕。每人一支,大家半推半就,最后都坐在堂屋的包谷堆上,美美地嚼上一嚼,現(xiàn)在想來好有豐收的感覺。一些較吝嗇的鄉(xiāng)親,最初沒有這樣的安排,但看到大家都這樣,后來也接受了。買一支冰糕給來打工的青山老鄉(xiāng)吃,成為紅巖磚房生產隊又一習俗(青山老鄉(xiāng)更習慣稱工人村)。
后來我讀中師的時候,有時也喜歡吃上一支白冰糕。記得有次同學之間打賭,說連續(xù)吃下多少支冰糕,我還自告奮勇說能吃十幾支,并當場演示,當然,最后整個嘴唇都給凍僵了。1991年,我經過半年時間創(chuàng)作的一幅繪畫作品《試教》,獲得了四川省中等師范學校首屆藝術節(jié)二等獎,并代表四川省參加全國同層次畫展。高興之下,十分爽快地買了幾十支白冰糕,來招待我的同班學友?,F(xiàn)在想來,我也就那層次,念念不忘還是那廉價的白冰糕。
這些年冰糕的種類已是五花八門,加上冰箱早已經普及,冰糕早已經無人關注,也并無稀罕感,要吃冰糕的話,不僅買賣方便,而且?guī)缀趺考叶寄軌蚶帽渲谱?。雖然冰糕已經吸引不了我,但孩子的喜歡程度似乎不亞于我們當年。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當年無法挑剔冰糕的品種,而現(xiàn)在的孩子對冰糕十分挑剔,且不愛惜。
感謝祖國,經過幾十年發(fā)展,人民的吃穿住行都已經變得越來越美好了。以我家為例,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居住的茅草房,到八十年代自建磚瓦房,再到現(xiàn)在購買電梯房、避暑房。從過新年才有可能穿上一件新衣服、背上一個新書包,到現(xiàn)在衣服稍微舊一點就淘汰。從吃不飽肚子到現(xiàn)在健康節(jié)食。從出門到重慶需要一整天時間,到現(xiàn)在自駕車一個多小時就到解放碑……追憶往昔,感慨萬千。我記憶中關于冰糕的往事,其實就是祖國諸多變化的一個小小的見證。
當年與冰糕有關系的這兩位同學,通過鄉(xiāng)鄰偶爾知道李龍信的行蹤,知道他開過車、挖過煤、打過工、經營過食店……據(jù)說,現(xiàn)在也在萬盛城區(qū)某處買了房子,但確實沒有聯(lián)系過。而韓莉同學小學畢業(yè)后就沒有她的消息,曾經有段時間聽說她在紅巖煤礦上班,也不知準確否……
人生在世,能夠相逢就是緣分。想來,如果他們還記得這件小事,說不定哪天碰上,會啞然大笑:“就是你嗦,完全不像當年,帥多了嘛!”
作者:梁光華(重慶市萬盛經開區(qū)作協(xié)主席)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容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 備注: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